计算机网络课程笔记
概论
发展历史
早期系统
- 联机系统:终端 – 线路 – 计算机(只能远程访问主机资源)。
- 分时系统:终端 – 集中器 – 计算机(多用户共享,集中式计算)。
特点:仍然是 单个复杂系统的演化,计算机不独立。
计算机网络的出现
- 多台 独立计算机互连,实现数据交换与资源共享。
- 向 开放式标准化网络 发展(互联互通)。
信息化时代
- 21世纪的重要特征:数字化、网络化、信息化。
- 核心:计算机网络 → 互联网、物联网、社交网络、移动网络(5G/蓝牙)。
timeline
title Internet History
1961-1966 : MIT 提出分组交换概念,ARPA 启动实验网络项目
1969 : ARPANET 建成,首四个节点 UCLA, SRI, UCSB, Utah
1972 : 电子邮件 (Ray Tomlinson),Telnet 协议提出
1974 : Cerf 和 Kahn 提出 TCP 概念,引入 “Internet” 一词
1977 : 首个无线网关接入 ARPANET
1978 : TCP 与 IP 分离,提出独立的 IP 协议
1982 : TCP/IP 成为 ARPANET 主协议
1983 : ARPANET 民用化,Internet 诞生
1988 : Internet 达 6万主机,光纤跨洋连接,首个网络蠕虫出现
1990 : ARPANET 正式退役,NSFNET 接替
1993 : 全球 > 200万主机
1999 : 全球 > 1600万主机,美国骨干网速率 2.5Gbps
2000-2001 : IPv6 开始应用,推动无线通信
代表人物:
- Vinton Cerf(TCP/IP之父):设计并推动 TCP/IP 协议
- Bob Kahn:与 Cerf 一起提出 TCP/IP 体系结构
- Ray Tomlinson:电子邮件发明人
功能
- 数据通信:实现不同主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互。
- 资源共享:硬件(打印机、存储)、软件、数据、信息的共享。
- 并行与分布式处理:多个计算机协作完成计算任务,提高效率。
- 提高可靠性:通过冗余和多路径机制,提升容错能力和网络生存性。
- 可扩充性:易于扩展规模和增加新功能,支持新设备和新应用
组成
- 通信子网
- 作用:负责信息传递,实现数据传输和分组转发。
- 组成:通信链路、路由器、交换机、调制解调器等。
- 资源子网
- 作用:负责信息处理,向用户提供各种服务。
- 组成:主机(计算机系统)、外设、数据库、软件资源等。
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
网络 (Network):由若干 结点 (node) 和连接结点的 链路 (link) 组成。
主机 (Host):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。
计算机网络:一个由多台独立的计算机,通过通信线路和设备互连起来,实现 信息交换 和 资源共享 的系统。
发展趋势:
- 从互联网扩展到 物联网 (IoT)。
- 从固定终端走向 移动终端。
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
网状拓扑
避免拥塞问题
健壮性强(单链路故障不会导致全网瘫痪)
安全性高
便于管理
成本高,安装复杂
星状拓扑
- 结构简单
- 健壮性较好(单个节点故障不影响全网)
- 便于管理
- 中央控制器成为网络瓶颈和单点故障
树状拓扑
- 扩展了网络覆盖距离
- 支持分层管理
- 可隔离不同分支的通信
总线型拓扑
- 无路由选择,结构简单
- 易于安装
- 总线长度有限,易衰减
- 故障隔离困难(某处断开可能导致全网瘫痪)
环状拓扑
- 安装方便
- 管理简单
- 传输延迟大(逐站转发)
- 时延可控(有序访问)
混合拓扑:由两种或多种基本拓扑组合而成,结合多种优点,适用于大规模网络。
拓扑类型 | 优点 | 缺点 |
---|---|---|
网状拓扑 | 高可靠性,安全性强,无拥塞 | 成本高,布线复杂 |
星状拓扑 | 结构简单,管理方便 | 中央节点瓶颈,单点故障 |
树状拓扑 | 可扩展,分层管理 | 主干故障影响范围大 |
总线型拓扑 | 安装简单,成本低 | 长度有限,故障隔离难 |
环状拓扑 | 安装方便,时延可控 | 延迟大,任一节点故障可能影响全网 |
混合拓扑 | 灵活,适应大规模 | 管理复杂,成本高 |
拓扑结构影响 网络性能、可靠性、成本和管理难度。
核心规律:高可靠性 ↔ 成本高;结构简单 ↔ 可扩展性差。
计算机网络的分类
分类方案 | 分类类别与特点 |
---|---|
按作用范围 | 局域网 LAN:覆盖范围小(房间/楼宇),速率高,误码率低,适合企业内部。 城域网 MAN:覆盖范围为一个城市,常用光纤。 广域网 WAN:跨地区、跨国家,连接多个局域网,依赖运营商。 个域网 PAN:个人设备间的短距离通信(10m 内),如蓝牙、红外。 |
按通信介质 | 有线:同轴电缆、双绞线、光纤(速率高、抗干扰强)。 无线:卫星、微波、Wi-Fi、蓝牙(覆盖灵活,但受干扰大)。 |
按传播方式 | 点对点:一对一连接,常用于专线或拨号。 广播:一对多通信(如传统以太网、无线网络)。 |
按通信速率 | 低速:kbps — 1.4 Mbps(早期拨号上网)。 中速:1.4 Mbps — 45 Mbps。 高速:50 Mbps — 1000 Mbps(光纤宽带)。 超高速:10 Gbps — 100 Gbps(数据中心、骨干网)。 注意:。 |
按使用范围 | 公用网 (Public):由运营商建设和管理,对公众开放。 专用网 (Private):由企业或机构建设,仅内部使用。 |
按网络控制方式 | 集中式:单台中央机负责控制,管理简单但风险高(单点故障)。 分布式:多台计算机共同协作,容错性和可靠性高。 |
按环境/用途 | 部门网:服务于某一部门,如实验室网络。 企业网:覆盖整个企业,可能跨区域。 校园网:覆盖高校或研究机构,典型 MAN 规模。 |
网络分层体系结构
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复杂系统,采用 分层设计思想 来降低复杂性:
- 每层完成特定功能
- 同层通信,邻层服务
- 整体协作,完成数据传输
协议分层的优点:
- 独立性:各层之间相对独立
- 灵活性:某一层可替换升级
- 模块化:便于理解与实现
- 可维护性:排错容易
- 标准化:利于国际通用
分层的原则:
- 功能相近 的划分在同一层
- 每层功能明确,避免交叉
- 层间接口简洁,边界信息尽量少
网络协议
通信双方必须遵守的 规则、标准、约定,作用在 同层之间。三要素:
- 语法: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(如电平、编码格式)。
- 语义:控制信息的功能与意义(表示什么,如何处理)。
- 时序:事件顺序及速度匹配(同步、流控)。
OSI 参考模型 (7层)
1984年,ISO 提出 OSI/RM(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),解决网络互联和兼容性问题。
层次 | 功能 | 数据单位 |
---|---|---|
物理层 | 定义机械特性(接口、插头)、电气特性(电平、速率)、功能特性(信号关系)、规程特性(交换步骤)。负责比特的传输。 | 比特 (Bit) |
数据链路层 | 相邻节点可靠传输;差错控制、流量控制、链路管理。 | 帧 (Frame) |
网络层 | 路由选择、拥塞控制、网际互连,实现任意节点的传输。 | 分组 (Packet) |
传输层 | 端到端通信,提供差错控制、流量控制,使数据可靠送达进程。 | 报文 (Message/Segment) |
会话层 | 建立、管理、终止会话,对话控制。 | |
表示层 | 处理信息的语法,数据翻译、压缩、加密。 | |
应用层 | 用户接口,提供具体应用服务(HTTP、FTP、SMTP等)。 | 应用数据 |
TCP/IP 网络体系结构 (4层)
TCP/IP 是 事实上的工业标准,应用最广。
OSI 七层 | TCP/IP 四层 |
---|---|
应用层、表示层、会话层 | 应用层 |
传输层 | 传输层 |
网络层 | 网际层 |
数据链路层、物理层 | 网络接口层 |
实体间的通信与服务
层间通信与对等层间通信
- 层间通信:同一节点上相邻层次的通信
- 对等层间通信:不同网络节点上同一层之间的通信
- 实通信:层间通信与物理层之间的通信
- 虚通信:除物理层之外,对等层之间的通信
服务与数据单元
- 服务提供: 层向 层提供服务( 表示向上)
- 服务访问点 SAP (Service Access Point):层间接口,提供服务的地方
- 数据单元
- SDU (Service Data Unit):服务数据单元,相邻层传递的信息
- PDU (Protocol Data Unit):协议数据单元,对等层交换的信息单位
- PCI (Protocol Control Information):协议控制信息
- 关系:
- 拼接(Concatenation)/分割(Separation):小的 PDU 拼成大的 SDU,或反向操作
- 分段(Segmenting)/合段(Reassembling):大的 SDU 分成多个 PDU,或反向操作
服务原语
- 定义:服务用户与服务提供者之间交互的工具(可理解成 API)
- 类型
- 请求(request):,请求服务
- 指示(indication):,通知事件发生
- 响应(response):,对指示的响应
- 证实(confirm):,请求完成的确认
- 服务类型
- 证实型服务:有确认过程
- 非证实型服务:无确认过程
- 组成:原语名字 + 原语类型 + 原语参数
- 协议是“水平的”,规定对等实体通信规则。
- 服务是“垂直的”,下层为上层提供功能支持。
面向连接与无连接的服务
- 面向连接服务(类似打电话)
- 建立连接
- 数据交换
- 释放连接
- 无连接服务(类似寄信)
- 数据报方式
- 证实交付
- 请求/响应
参考和注解
计算机网络课程笔记
https://blog.kisechan.space/2025/notes-networks/